当前位置:首页 > 健身

陈毅和谭震林不同意粟裕的报告,粟裕一怒之下直接向中央请求处分

1947年8月,粟裕起草了关于南麻、临朐战役的初步总结,粟裕从战略和战术之上分析了这两次战役没有打好的原因和教训,并准备上报中央军委。不过看了粟裕的总结报告之后,身为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和副政委的谭震林两个人却不同意电报上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敌人维持其重点进攻之判断错误的意见,而是认为失利的原因是粟裕“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看起来文文弱弱地粟裕,内心却是异常刚烈地。当即起草了另外一份电报,向中央军委引咎自责,请求处分。军委并华东局:自五月下旬以来,时愈两月无战绩可言,而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且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此外,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而战役组织上当有不少缺点及错误,我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至(于)整个作战之检讨,俟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详报。八月四日午时就在同一天,谭震林给粟裕写了一封长信予以批评粟裕在这两次战役中的错误。这封信中列举了第二次涟水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蒙泰战役和孟良崮战役,认为深得毛泽东赏识、屡创全国战争佳绩的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谭震林先把信给陈毅看了看,并且让他帮忙转交给粟裕,陈毅也同意谭震林的观点,认为这些都对粟裕有帮助,当天就转交了这封信,并且进行了一次长谈。粟裕看完这封信之后,许多的观点并不认同,于是写了一封信回复已经远赴胶东的谭震林。“你们都不同意我那电稿上的意见,而认为‘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我承认军事部署上确有错误,战术上确很低劣,这些我应负其全责。但我仍认为‘过分乐观’是南麻、临朐战役未能取胜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过分乐观而发生轻敌,由于轻敌而企图‘啃硬核桃’,企图‘一锅煮’,企图歼灭十一师后乘胜歼二十五、六十四等师,而与叶陶各纵会师蒙阴。因此部署上就以攻坚为主,而不以打援为主。这种乐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觉得你比我和陈军长(陈毅)更乐观,而有过分乐观的表现。”“……此外在你的来信中所提起的另外一些批评,有些是与事实不符的,而其中有一些并不是我处理的,而是你自己处理的,这大概是你已经忘了。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加以说明。”“……总之,自卫战争以来,一切军事部署上、战术指导上的缺点、弱点和错误,我应负其全责。”粟裕勇于承认错误的这两次战役就是南麻、临朐战役,也是粟裕指挥生涯中少有的两次败仗。1947年6月29日,粟裕接到了中央的指示:“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推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则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以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经过一天的讨论,华东野战军在7月1日开始执行中央提出的三路分兵的方针,这就是华野的"七月分兵"的开始。在《粟裕回忆录》中粟裕这样写道:"七月分兵"是在未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在接到军委六月二十九日分兵指示以前,我们是按照军委五月二十二日指示,准备以七八个月时间,即在一九四七年底以前,集中全部主力在内线各个歼敌的.接到军委六月二十九日分兵指示,到全军开始行动仅有一天多时间。1947年7月,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连战连胜,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奉中央的命令,分兵进攻。此时的粟裕认为“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而大量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正是对友军最好的战略支援。《传檄到中原》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山东时,他俩(陈毅、粟裕)为了分兵的问题,曾昼夜争论。粟裕对分兵很有意见,对远距离外线出击的做法不理解。”在《粟裕回忆录》中粟裕这样写道:南麻、临朐一仗没有打好,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战前没有来得及开会研究是重要原因之一。分兵之后,部队开始的进攻非常顺利,可是进入七月中旬以后,雨季骤然到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陡涨,使我军机动、运输、作战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致七月份中、下旬的几仗都打成了消耗仗。南麻、临朐战役,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许多原因,并未能实现预定的战役决心,虽然取得了歼国民党军1.8万余人,可是自身的伤亡却达2.1万余人。粟裕打了败仗自请处分,可是收到了粟裕自请处分的毛泽东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在8月6日回复粟裕:“粟裕同志支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在此之前的8月4日,中央还发电给粟裕: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般取决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同时还提出: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迅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也就是说,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眼中,虽然这两仗粟裕吃了败仗,可是总体上面的战略还是有作用的。毛泽东并没有责怪他,甚至给予他更加重的担子,将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交粟裕独立指挥,并特意指出华东野战军的供应重心放在粟裕即将抵达的鲁西南,表明中央军委对粟裕指挥环境的理解,并依然给予充分的信任。也就在同一天,华东局也赞扬粟裕: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对人民贡献极大。近两个月来的战斗,虽未能如五月以前那样取得伟大胜利,却已给敌人强大杀伤。近月来伤亡均较大,主观上虽可能有些缺点,但也有客观原因。只要善于研究经验,定能取得更大的胜利。自七十四师歼灭后,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就在同一天,陈毅也向中央军委致电,称赞粟裕:“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陈毅的电报,事实上指出,华东野战军的军事部署一直都是粟裕在负责,充分肯定了粟裕的功劳和军事指挥能力。1947年8月24日,毛泽东给粟裕发去电报: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这样,中央就明确了华野与刘邓、陈谢共同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接到中央军委意见的粟裕,就开始考虑下一步如何打好进入鲁西南的第一仗。7月之后,华野没有打出一个漂亮仗,第10纵队又被迫撤退到了黄河以北,国民党就大肆叫嚷着:山东共军已溃不成军,不堪再战。粟裕利用敌人在前段时间的胜利产生的骄傲心理,设想了两个作战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渡河之后与陈士榘、唐亮所部会合,再打第一战,可是这样敌人容易退到据点里面,这样不利于在鲁西南打开局面。第二个方案则是陈士榘、唐亮所部诱敌,华野出其不意,这样容易取胜,且能迅速打开鲁西南局面,及时南下豫皖苏配合刘邓大军.但战前来不及开会,不便取得密切协同,万一打不好对整个战局不利。粟裕最后决定向陈士榘、唐亮征询意见。就在这个时候,粟裕再次接到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电报: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足之势,务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配合刘邓。形势万分危急,容不得粟裕和陈毅多想,当即向陈士榘、唐亮发去电报,决定采取第二套方案。到了9月3日晚上,所有部队都集中在了沙土集南北地区,完成了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战役布局。当时有些同志有着很大的顾虑,认为敌人多路尾退,密集靠拢,战机难寻;时值雨季,积水甚深,不便我军机动;没有后方,伤员安置困难.特别是部队减员多,消耗大,未得补充,实力大减.因此,主张休整一下,作较多的补充后再战。但是粟裕经过分析对比之后,虽然觉得修整一下比较好,但是刘邓大军告急,毛泽东又电令粟裕所部迅速行动,积极歼敌,全力配合刘邓大军,这是在全局上面考虑,自己华野必须服从全局,即使再困难也要克服,努力争取早打,早帮助刘邓大军。粟裕和陈毅召集大家开会,在会议上面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一致决定首先歼灭敌整编第五十七师,然后视情况,再歼灭整编第五师之一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到: